首页
搜索 搜索
行业资讯

每日短讯:方江山:全面准确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 加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研究

2023-06-29 16:11:39 中国经济周刊

全面准确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 加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研究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高级编辑 方江山

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


【资料图】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前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伟大变革中,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时代课题而产生、发展的,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深邃思考、科学判断、战略抉择、高超回应,进一步彰显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对宣传思想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必然要求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研究,兼顾学理化与大众化、科学性与实践性、本土化与国际化,加强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体系化构建、国际化交流,推出高水平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实践性与发展性特征持续加强研究

实践性与发展性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突出特征。在持续推进、成功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伟大变革中,我们党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上,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在国内考察中,在外事活动中,等等,习近平总书记不断丰富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深厚内涵和重大命题,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作出全面、系统、深入的阐述,形成了一系列重要论述。

我们要及时跟进深入学习,及时跟进加强研究。比如,对中国式现代化5个方面的中国特色的科学内涵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政党是引领和推动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等重大论断的深入研究阐释,有助于增强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走好自己的路、办好自己的事的战略定力、战略耐心、战略自信和勇毅前行的底气、勇气、锐气。

加强对现代化一般规律和各国现代化共同特征的研究

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洞悉现代化时代潮流,把握现代化正确方向,对当今时代各国推进现代化中面临的共性问题,作出了符合实际的科学回答。

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曲折起伏,各国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程充满艰辛。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展开的现代化发展是统一性与多样性辩证统一的过程。当今世界,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又一次来到历史的十字路口。要坚持大历史观、大时代观,以开放理性的心态、宏阔且深沉的视野,加强对诸如现代化“串联式”“并联式”发展过程的比较研究,加强对现代化动力问题、传统与现代关系问题、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经济全球化作用问题、现代化模式和路径选择问题等研究。

唯有在加强对现代化一般规律和各国现代化异质性及共同特征的研究基础上,我们才能不断更新和丰富对于现代化的理解,在现代化不同实践的国家学习中不断丰富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内涵,更加坚定地坚持物质生产第一性、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来把握发展衡量发展推动发展,等等,才能在不断深化对现代化一般规律的认识的基础上更加自觉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加强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独具魅力的理念、关系、多向度的研究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正是在中国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实践沃土中孕育,在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中形成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概括形成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从领导力量、中国道路、政治立场、发展理念、价值导向、发展特色、路径选择、动力机制、发展战略、精神状态等方面,全方位阐释了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人自身的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内在逻辑、实践路径、重点任务,对现代化之问作出科学解答。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向世人展示了丰富的多维度特征,具有独特的思想魅力。

我们要坚持扎根中华大地,以系统观念加强对中国式现代化5个方面的鲜明的中国特色既是理论概括,也是实践要求,更是独特优势的研究;加强对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的研究;加强对在深刻把握现代化一般规律和各国现代化共同特征基础上提出的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的研究;加强对基于当今世界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又一次来到历史的十字路口,面对一系列现代化之问,从政党肩负的引领和推进现代化责任视角鲜明提出的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现代化进程的持续性、现代化成果的普惠性、现代化领导的坚定性的研究,等等,使人们不断深刻感悟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独特魅力的感染力、感召力、影响力。

找准中国式现代化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的切入点着力点

现代化不同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突出问题,也界定了我们的时代问题。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探索性事业,也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发展永无止境,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创新永无止境。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坚持守正创新、开拓进取,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突出问题导向,顺应实践所需、人民所盼,聚焦若干重大选题,解放思想、勇于创造,深化细化研究。

坚持目标导向、实践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深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历史进程,阐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关系,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历史经验的认识;深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地位和作用,理清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同“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的关系;深入研究坚持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领导,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独特优势;深入研究影响和制约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破除中国式现代化顺利推进的各种障碍;深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未来发展可能面临的各种重大风险挑战,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赢得主动;深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的重大丰富和发展,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新的选项,等等。

注重理论研究的方法与效果,兼顾学理化与大众化、科学性与实践性、本土化与国际化

加强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体系化构建、国际化交流,必须注重方法与效果。

兼顾学理化与大众化,其基本前提是根本立场和价值取向的一致性。学理化、大众化其“理”相同,而表现方式有异。推进学理化的同时实现大众化,关键在于将学理内容以大众能够理解的方式表达呈现。学理化过程中必然涉及学术概念、学术话语、学术逻辑的大量运用,同时也要注重采用易于大众理解的方式和语言说理。理论阐释的大众化还有助于使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进一步获得弥足珍贵的社会亲和力。

在科学性与实践性之间,科学性要求运用准确的概念范畴、话语体系展现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内在理论体系的科学性、真理性,实践性要求以开放心态和与时俱进态度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不断丰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将从实践中获得的思考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再用以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彰显理论的生机活力和强大引领力。

兼顾本土化与国际化则意味着,必须立足中国本土问题才能牢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重要实践价值,在宏阔的国际视野中善用国际通用的学术话语和概念体系,提出基于中国实践的一般理论命题,不断创新发展中国理论的研究范式,注重本土化与国际化的统一,彰显人类情怀,加强国际交流传播。

马克思说:“凡是民族作为民族所做的事情,都是他们为人类社会而做的事情。”中国共产党的成就和贡献,不仅是历史性的,也是世界性的。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了一幅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壮美图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树立了典范,提供了全新选择。

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机关报,肩负着宣传、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职责。我们将在建立健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理化成果传播机制上下真功夫,在实践中不断增强传播效能,切实增强理论的价值亲和力凝聚力与情感感染力吸引力。我们将以正在全党深入开展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契机,深化理论学习研究宣传,发挥好平台阵地作用,丰富方式和手段,创新形态和话语,真正把鲜活的思想讲鲜活、把彻底的理论讲彻底,为不断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做出党中央机关报应有的贡献。

(本文系作者2023年4月25日在第四届全国党史和文献论坛上的发言摘要)

来源 | 人民论坛网-人民论坛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