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搜索
行业资讯

专家科普|食以齿为先,想要吃好喝好先学会健牙护齿_天天简讯

2023-04-18 16:36:50 百度新闻

牛排、牛肋骨、羊蝎子、干锅肥肠……看到这些菜名是不是馋得直流口水?虽然民以食为天,但是还应注意食以齿为先,在大快朵颐享受美食的同时,可要学会健牙护齿呀!

饮食与牙齿健康密切相关。饮食是人体营养和能量的来源;牙齿健康是全身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的牙齿离不开合理的饮食,但想要尝尽人间美味也需要健康的牙齿。实际生活中有很多人尽管已经吃得很不错,可是他们未必都有一副好牙齿,甚至有的人牙齿很糟糕。充足的营养并没有使牙齿受益,究其原因,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应该是罪魁祸首之一

一、长期食用偏甜的食物


(相关资料图)

世界卫生组织公认,饮食中的糖是龋齿的重要危险因素,让糖长时间存在于口腔中,会增加龋齿的发生机率。并建议青少年日均糖摄入量最多不超过30克。

在日常消费中,应观察食品包装上的成分表,白沙糖居于前三位的,含糖量往往很高。比如一罐355毫升的可乐中就有37克糖,已经超过一天的允许摄入量了。同时家长在烹调菜肴时应少放糖,或者尝试用辣椒、大蒜、醋和胡椒等为食物提味,以减少味蕾对甜味的关注。

在养成良好饮食习惯的同时,还要注意清洁。对于甜食的诱惑不能完全抵制的人,每次进食甜食后要养成及时漱口和刷牙的习惯。除此之外还应该定期做牙齿检查,及早发现口腔牙齿问题,及时治疗。龋齿的发展病程比较慢,而且治愈效果比较高。因此,要及早发现龋齿,及时治疗可以有效缓解龋齿的程度,甚至治愈。

二、长期食用过于精细的食物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饮食加工越来越精细,导致颌骨咀嚼力不够,发育也不如我们的祖先粗壮,从而使得我们的颌骨无法容纳所有的牙齿。所以经常能听到人们抱怨,现在的孩子怎么牙齿都不整齐。一方面是人们对牙齿的重视程度高了,另一方面就是因为长期食用精细的食物,颌骨得不到锻炼,发育得越来越小。不整齐的牙齿不但影响美观也影响咀嚼效率。还会引起其他一系列问题。比如不整齐的牙齿不容易清洁,最终导致龋齿;不整齐的牙齿使得上下牙列咬合干扰,面型可能发育异常,很可能颞下颌关节也会出现病变。

日常饮食中要配合食用粗纤维或者耐嚼的食物。比如芹菜,芹菜属于粗纤维食物,当你大口嚼时,咀嚼力通过牙齿传给颌骨,刺激颌骨生长。而粗纤维还可以清扫牙齿上的食物残渣,并且多嚼一嚼可以分泌出唾液,唾液能够起到平衡口腔酸碱度的作用,从而达到美白抑菌的目的。故而芹菜有“天然牙刷”的美称。

三、长期食用过于坚硬的食物

长期吃过于精细的食物不好,但是长期食用过于坚硬的食物也有损牙齿健康。首先牙齿会过度磨耗,当牙齿表面釉质被磨损后,会出现牙齿敏感,无法进食过冷过热过甜以及酸的食物。过度磨耗的牙齿还会造成颞下颌关节不舒适,出现关节弹响或肌肉酸痛。有的牙齿会出现隐裂,无法进食有韧性的食物,慢慢发展出现自发疼痛,严重者牙齿裂开只能拔除。经常用门牙嗑瓜子的人,门牙往往会有一个豁口,影响美观,俗称瓜子牙。故而我们在食用过硬的食物时可以选择器械帮助从而减轻对牙齿的磨损。

四、长期饮用碳酸饮料

长期饮用碳酸饮料,尤其夜间饮用后不刷牙的人,往往全口牙齿均发生龋坏,口腔医生提醒,日常生活中要多喝白开水,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鲜榨果汁也不要喝太多。

五、长期单一饮食

牙齿的健康与钙、磷、维生素、氟等多种营养成分的摄取密切相关。因此,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均衡营养饮食。

1.摄取足够的钙质。钙是组成牙齿的主要成分,需从食物中获得,人体对钙摄入充足可以使牙齿坚固。

2.进食含磷丰富的食物。磷与钙样, 也是牙齿的主要成分之一,是保持牙齿坚固不可缺少的营养素。

3.补充维生素。维生素的作用是促进人体对钙、磷的吸收及骨化,促进牙齿的健康发育。每天摄入足量的维生素是预防牙周病的重要条件。维生素的缺乏可能造成牙周发育不良、牙龈退缩,以及口腔溃疡。

4.氟元素不可缺少。氟制剂是目前公认有效的抗龋药物。在牙齿发育期,如饮水氟浓度为1.0~1.5mg/l 时,可降低龋病发病率达60%。其抗龋机制主要是在牙齿表面形成具有更强抗酸能力的氟磷灰石。在牙齿萌出后,局部用氟也有助于已经存在的釉质龋损的再矿化,降低牙齿对致龋菌的敏感性,并干扰细菌代谢,从而抑制龋菌的生长繁殖。因氟可以经全身和局部作用来降低龋病的发病率,所以食用含氟食品、加氟食盐、氟化水可以提高机体抗龋能力。但应注意氟过量可引起氟斑牙危及牙齿和全身的健康。

享受美食是很多人的日常喜好,也是生活品质提升的一种表现。但没有一口好牙齿,面对美食只能看不能吃,又是何等的痛苦。除了饮食上的注意外,定期检查、洗牙是维护牙齿的健康和功能的基本需求。

(本文作者高海涛,副主任医师,口腔正畸硕士,上海市口腔医学会理事会理事,上海民营口腔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康雅美口腔院长。)

栏目主编:王艳辉

文字编辑:王艳辉

本文作者:高海涛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编辑邮箱:healthz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