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_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1、一)总体目标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相关资料图)
2、具体阐述如下:知识与技能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3、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 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4、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5、数学思考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6、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7、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8、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9、解决问题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10、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11、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12、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13、情感与态度 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
14、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15、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16、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17、以上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
18、其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19、(二)学段目标第一学段(1~3年级)知识与技能 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 内的数、小数、简单的 分数和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
20、 经历直观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简单几何体和 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 称现象,能初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获得初步的测量(包括估测)、识图、作图等技能。
21、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掌握一些简单 的数据处理技能;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数学思考能运用生活经验, 对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2、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23、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 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与类比。
24、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25、解决问题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6、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27、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28、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29、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
30、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1、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2、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33、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34、二、全册教学要求 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35、 2、初步认识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6、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7、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38、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39、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40、 7、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41、 8、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42、 9、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43、三、全册教材分析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44、认数和计算,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使学生获得数数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建立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45、四、全册教学重点、难点 1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识数的计算的开始。
46、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事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
47、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48、五、课时安排 (一)数一数 2课时 (二)比一比 4课时 (三)1—5的认识和加减法 16课时1---5的认识 5课时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 8课时3、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 3课时(四)认识物体和图形 6课时(五)分类 4课时(六)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20课时6、7的认识和加减法 8课时2、8、9的认识和加减法 8课时3、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 6课时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6课时整理和复习 2课时实践活动 1课时(七)11-20各数的认识 6课时(八)认识钟表 4课时(九)20以内的进位加法 16课时 9加几 5课时 2、8、7、6加几 6课时 3、5、4、3、2加几 5课时整理和复习 2课时实践活动 1课时(十)总复习 4课时六、改进教法提高教学质量的设想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49、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50、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51、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
52、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益。
53、 (一)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在本学段的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54、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
55、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
56、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教师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交流与合作。
57、要防止学生的合作流于形式,强调在个人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以及通过合作与交流来开拓思路。
58、 (三)加强估算,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59、 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
60、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
61、例如,在学习两位数乘法时,可以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背景,探求计算结果,而不宜教师首先示范,讲解竖式笔算的法则和算理,限制学生的思维。
62、 (四)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本学段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和态度都处在浅显的阶段,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63、综合应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下面案例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4、 (五)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在评价学习的过程时,要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发展。
65、同时,也要重视考察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
66、对参与程度的评价,应从学生能否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等方面进行考察。
67、对学生合作交流意识的评价,应从学生是否主动地与同学合作、是否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是否愿意与同伴交流各自的想法等方面考察。
68、对学生情感与态度的评价,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过程和问题情境,随时了解每一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对数学的兴趣。
69、对数学思维过程的评价,通过平时观察了解学生思维的合理性和灵活性,考察学生是否能够清晰地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等。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